检测行业的蛋糕是如何一步一步被瓜分的?
发布时间:2024-07-09 浏览数:308




国内检验检测行业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,而最初检测行业是来源于商品贸易检验与检测,自90年代国内制造业的掘起到至今21新世纪国内工业经济发展空间大、动力足,国内检验检测行业经历了由绝大部分检验检测垄断(半垄断)市场到现今超过一半市场化市场;检验检测行业伴随着政策的开放与市场需求两大驱动力,加上“放管服”改革新措施,促进了检验检测行业规模日益壮大,但也造成了检验检测行业整体质量参差不齐、小散弱、虚假报告满天飞等特征和乱象。


我们都知道全球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很庞大,国内检验检测市场同样很庞大,而且是全球检验检测认证行业发展最快的国家,然而蛋糕确实是越做越大了,但令人担扰的事情也越来越多,完全可以用“僧多粥少”来形容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量已过剩。




看市场规模--少人欢喜多人忧


2009年,全球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741亿欧元(2009年欧元汇率约8.9,折合约人民币6,600亿),而国内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仅占7%~8%左右。


截至2023年,全球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约2,600亿欧元(现汇率约7.87,折合人民币约20,460亿),而国内检验检测认证市场规模占全球总量高达25%


2009年全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约20,000家,其中国企/事业单位实验室数量占比约65%,而民营机构数量占比不足25%。


截至2023年,全国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约55,000家,其中国有/事业单位实验室数量占比约20%(含认证机构),民营机构数量占比约65%。


2009年,华测检测成为国内首家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上市公司,2007年、2008年、2009年业绩分别为1.21亿、2.04亿、2.64亿;净利润分别为4,000万、4,400万、5,700万;净利率分别为33.06%、21.57%、21.59%;在这一年,华测检测的营收规模占全国总体量还不足1%;华测检测IPO后,开始不断地涌现无数的新进入者进入了检验检测认证行业,更为行业培育了无数的人才,可以称之谓检测行业的“黄埔军校”。


截至2023年,全国检验检测认证行业真正意义上的IPO企业数量高达31家,31家上市公司总营收规模约557亿元,占全国总营收约11%,而国内龙头企业华测检测占比也仅约1.1%;而外资SGS、BV、Intertek、TUV莱茵、TUV南德、UL、Dekra、Eurofins八大机构在华的市场规模超过300亿元人民币,市场占比高达6%。


全国营收规模1000万以上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约7,300余家,营收占全行业约80%,但这7300余家机构户均可创造超过4500万的营收;换言之,约有47,700家检验检测机构加起来的营收规模仅仅1000亿左右,但户均只创造约200万的营收。总体来说,传统领域如机动车检验、建工建材检测、环境检测、水质检测、食品检测等同质化严重所致。


看近十年(2014年~2023年)全球检验检测认证市场的复合增长率约8.73%;国内检验检测行业复合增长率为12.02%;国内认证服务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17.38%;从复合增长率来看,检验检测认证行业仍然是一个“挺不错”的行业,但从国内检验检测认证机构的数量来看,这是一个非常惨烈的战场!   


看盈利能力--惨不忍睹


从2023年国内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关键数据来看,国内主要31家上市公司(含2家北交所)营业收入平均增长率仅只有3.5%,而净利润平均下降高达33.51%;从31家上市公司目前的市盈率来看,大部分已跌到25倍以下(PE),更有一些是由于亏损导致没有了市盈率。


2023年31家上市公司的平均净利率只有10.81%;净利率最高的上市公司高达46.25%,净利率最低的上市公司为-25.02%。


2023年31家上市公司的人均产值基本高于行业水平,最高的有346万/人均产值,最低的也有27万/人均产值。


从2023年31家上市公司民营机构与国企/事业单位实验室的综合毛利率来看,民营机构的综合毛利率平均值为41.17%,国企/事业单位实验室的综合毛利率平均值为49.64%,所有上市公司整合综合毛利率平均值约45%;单从上市公司的综合毛利率数据来看,本应平均净利率不该只有10.81%,实际上影响的因素较多,比如业务的单价急速下降、某些应收账款计提成坏账、分子公司亏损严重、新成立的业务线亏损严重、人力及其他成本高居不下等因素所致。


看市场--存量竞争,没有亮点


在检验检测认证众多领域中,由于大多数传统进入门槛较低,比如机动车检验、建工建材检测、环境检测、电子电器、计量校准、司法鉴定等领域;而进入门槛较高(未放开领域、资质门槛较高、人才稀缺、技术较高或资产较重)的领域如半导体检测、军工检测、新能源(新能源汽车、太阳能光伏及储能)、能源(大宗商品)、材料测试、医疗器械、生物安全、药品、特种设备领域。


新基建的减少导致建工建材、环境检测、消防、防雷、体系认证等领域市场需求急速下降,加上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已形成了品牌影响力,这使大部分中小型企业拓展市场(获取订单)的难度不断加大,更为严重的是即使获取了一些订单,回款时间遥遥无期,最终导致中小型企业的现金流更加紧张,更甚者容易现金流断裂。


某些领域如建工建材(57号令)、机动车检验(6年1检)由于政策的变化,使大部分中小型企业猝不及防,在短时间内更是难以寻找应对措施,面对巨大的挑战却毫无办法解决,只能走一步算一步,有一些有一定规模的中小型企业,勉强可以坚持一段时间,但最终还是要面对现实,只有少量的企业会积极主动寻找出路,比如寻找并购整合或资源整合。


从事产品质量检测及认证的机构相对来说会好一些,起码以企业业务为主的现金流要比以政采业务为主的要好得多,但制造业不景气、产业转移同样对检测机构构成一定程度的伤害。


面对一部分新兴领域如半导体检测、新能源汽车检测、储能检测、医疗器械检测、材料检测、军工检测等领域,虽然近几年的增长仍可观,但当下经济下行,市场规模天花板也有限,增速明显也放缓了,但由于其门槛相对较高,未来发展空间仍可期。


看行业洗牌--苦苦支撑不愿弃舍


部分小微型企业不容易消失于市场,因为人少、资产轻,饿不死!


大部分以政采业务为主的中小型机构最困难!有业务,但怕收不到钱,没业务,离被市场淘汰更近了。


小部分生存得较好的中小型机构(规模和利润尚可),看不清形势,想出售却要高价(不了解行情),极有可能面临业绩及利润双下滑风险。


较聪明的上市公司或大中型机构,首先第一步削减不良资产和业务,第二步重新调整业务架构或商业模式,第三步是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和提升人效。


中小型企业最终或并不是被市场淘汰的,是自然消失或倒闭的!市场恶性竞争不间断,只看谁最终能活下来而已。


看趋势--国进民退


近年来,已有一批国有品牌涌现于眼前,如中检集团、国检集团、招商局检测、特检集团(国投集团)、中国特检院、中轻检验(保利集团)、粤检集团、豫检集团、大检集团、广业集团、经准集团、浙江方圆检测集团、广州中科股份、广微测集团、方圆标志认证集团等。


近十年来,民营机构数量的剧增使国企/事业单位数量占比逐步减低,从市场占有率来看,民企机构数量近十年占全国总量从2013年仅占27%升至2022年62%,足足提高了35%,营收规模从2013年仅占18%到2022年41%,足足提升了1倍有余;而国企/事业单位数量近十年占全国总量从2013年占比43%降至2022年20%,足足下降了23%,营收规模2013年占比63%降至2022年51%,虽然下降了12%,但半壁江山仍掌握在国企/事业单位手中。 


国企/事业单位虽然存在整合难、改企难、机制不灵活、市场和服务意识薄弱等问题,但国企/事业单位胜在重视质量、规范、技术实力强、检测仪器设备多、行政资源丰富。整合的路径虽困难虽远,但真正要行动起来,可能要比民营企业并购、整合快得多。


另外,一些优质的民营检验检测认证机构,未来也极有可能会回归大型国企的怀抱!


结束语

国内检验检测认证的市场规模不应是如今的5,200亿,而应该是6000亿以上!招投标低价中标,乱做、做不好或不做,可能少有利润,如果低价中标后认真去做,必然会亏损(除非你能做到像华测般规模效应)!低价竞争,只会让客户更有借口和理由每年去削减预算,最终蛋糕越做越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