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几年检测行业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?
发布时间:2025-03-24 浏览数:301


市场竞争格局的变化


主导政采业务的企业,国企及事业单位实验室与民营检测机构竞争,但由于大部分城市财政支付能力减弱,加上行政色彩浓厚,民营机构入围中标愈加困难,即使入围也基本是三四线城市业务较多,除了要采用低价竞争外,这些业务也基本是付款周期很长(也极有可能变坏账风险),如此一来民营机构生存压力更大了,业务难求,利润更是急速下降。


外资机构互相的博弈也非常激烈,首先竞争的是人才之间的竞争,争抢优秀业务人员是最常见的,其次也会采用较低的价格去竞争市场(一般不会是恶性竞争,更多的是采用先进的检测方法减低成本去争夺业务),谁能与买家或品牌商关系更好(有一些是国外直接公关业务),谁就能稳定业务。


经济下行期,中小型民营机构一方面要面对大型上市公司的重压,另一方面斗不过资源丰厚的国企及事业单位实验室,低价接业务风险越来越高(亏损、迟迟收不到款已成常态),由于各个领域基本都是在存量竞争,而大部分城市财政预算不断减少,加速了整个行业的洗牌,因此,留给中小型企业的时间真的不多了。


外资机构在华发展的变化


近几年我们都知道国内的检测机构经营都非常困难,但是国际大型机构近几年仍处于增长阶段,比如SGS在国内的营收已超过百亿,比如TUV莱茵、Dekra(其中因素是因为基数不大)的业务增长非常惊人!有一些体现在新兴领域的增长,有一些是体现在一带一路的市场需求增长,有一些是标准及法律法规更新带来的增长。


外资机构的竞争也逐渐变得激烈,但每家机构都有优势的业务,也有短板的业务,比如出口食农产品安全检测领域,SGS、Eurofins、Mérieux之间的竞争也非常激烈;比如电子电器认证领域,北美市场UL与Intertek的竞争,欧洲市场UL、Intertek、TUV莱茵、TUV南德四大发证机构的竞争;比如消费品领域,SGS、BV、Intertek三大机构的竞争...


近几年,外资机构在华的并购案例也比较活跃,比如Eurofiins、Mérieux、
 BV、Cotecna、QIMA等,但根据笔者的了解,大部分并购案例暂时均以失败告终, 这也是让外资机构更担忧国内市场并购的价值与前景。


国企及事业单位的变化


国内TIC巨头中检集团通过整合中国汽研,营收规模已列入了全球前15位。其他大型机构及上市公司如天津中汽研、中国赛宝、广电计量、国检集团、深圳计量院、中国特检院、上海建科、招商检测、苏交科、中国电研、中机认检、钢研纳克、西高院、海检集团、建研院、广检集团、山东特检集团(国投)等均在稳步上升阶段。


近几年整合或重组案例不断涌现,比如辽宁省检验检测认证中心(2018年)、大检集团(2018年)、中轻检验(2019年)、国家煤层气质检中心(2020年)、深检集团(2020年改制)、山西省检验检测中心(2020年)、临汾市综合检验检测中心(2021年)、粤检集团(2021年,但至今仍未有所突破)、北京市检验检测认证中心(2021年)、恒为检验检测认证集团(2021)、豫检集团(2022年)、楚雄州检验检测认证院(2022年)、、海南省检验检测研究院(2023年)酒泉市质量检测中心(2024年)、玉溪市检测院(2024年)、浙江省台州市检验检测有限公司(2024年)、四川天府检验检测集团有限公司(2024年)、浙江省质量科学研究院(2024年)、西双版纳州检验检测认证院(2024年)、武汉市计量标准质量研究院(2025年)、上海市检验检测认证有限公司(2025年)等等...


TIC行业发截止至今,国企及事业单位实验室数量仍1万余家,营收规模仍占据全国TIC市场一半江山,但实际上只有少部分实验经营及业务利润可观,而大部分实验室只依靠当地政策补贴、业务源优势在勉强地生存(在没房租、工资靠财政拔款的情况下)。2025年是十四五”规划收官年,国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动的收官之年,国务院国资委明确提出通过并购重组优化国有资本布局,因此,并购重组、集约化发展是必然趋势和出路。

民营机构的变化


全国共有34000余家民营检测机构,机构数量占全行业63.5%,营业收入1867亿元,整体民营机构的营收规模占全行业却仅只有40%。在那么庞大的民营机构数量里,营收超过5亿以上的民营机构廖廖无几,有华测检测、金域医学、谱尼测试、微谱检测、力鸿检验、建科股份、钛和检测、斯坦德检测、信测标准、通奥检测、中安和谐等企业...


在建工建材、环境及食品三大依整G端业务的检测机构,除了受制于服务半径,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地萎缩,存量竞争是白热化竞争的起端,各中小企业为求生存,毫无底线的低价竞争、违规造假似乎也成为了常态。


首先是环境检测机构,被列为重点监管严查对象的领域,各地中小型环境检测机构在不断减少(被吊销资质、被应收账款及现金流拖垮、无业务可做等因素),比如广东省高峰期共有698家环境检测机构,2024年整个领域几乎全军覆没,没有几家企业是业绩和利润双增长的,即使业绩有所增长,但应收款账压力山大,从2025年开始,全省环境检测机构实际在竞争业务的企业只剩下40%左右(不到300家)了;比如在山东聊城市,原共有44家注册的环境检测公司,到今年只剩下16家了,即便减少超过半数的机构,但市场竞争依然激烈。等等...


其次是食品检测机构,近几年来各地财政预算不断下降(样品量基本有增无减的情况下,财政预算却减少了30%~50%),其实削减预算都很正常(经济下行财政困难可以理解),但减后绝大部分地区支付能力仍然薄弱(快的话1年多以上,慢的话三四年也支付不了),这使第三方民营企业生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,一方面要拖欠供应商款项,另一方面正常发放工资都困难,依靠银行贷款支撑来发放工资也成为了常态。全国共有3500余家机构注册的食农产品安全检测公司,但截至2025年,实际在市场有一定竞争力的中小型民营检测机构不足100家,业务仍掌握在上市公司或国企事业单位实验室手中。有部分中小型民营机构看似业务还可以,但均基本是“纸上富贵”(都是应收账款,看不见钱)。


然后是建工建材检测机构,全国共有12000余家检测机构,这是多么庞大的数字!但自从新冠击后、自从最新《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》即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57号公布后、自从房地产一场不可逆历史性衰退后,对于中小型民营检测机构来说,这就像是一场噩梦的来临!业务量急速下降,原有一定利润的企业也慢慢变成了亏损企业,未来面对的不仅是业务的问题,而是是否可以生存下来。


对于汽车检测领域(包含电机电控检测、电池检测、汽车零部件检测、汽车电子检测、充电桩检测),一个曾被无数人看好的领域,如今竞争激烈程度几乎赶上了传统的食品和环境检测领域,但唯一汽车领域的应收款账周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短一些,更可控一些。当然,在此领域深耕的民营机构,是有一部分经营得比较好的。


对于机动车检验领域,此领域被称为“造假的黑色产业链”,同样是被列为重点监管严查对象的领域,自从传统燃油车新规(新车六年一检)后,机动车检验机构业务下滑严重,对于价格进行了强监管后,利润更是一落千丈。比如,2023年上海市共有166家机动车检验机构,实现营收8.01亿元,营业利润却亏损了3904.5万,这相当于每家机动车检验机构平均亏损23.5万。但随着新能源汽车新规《新能源汽车运行安全性能检验规程》于2025年3月1日起实施后,新能源汽车检验或将迎来短期的一小波红利。


对于其他消费品领域(玩具、轻工、纺织服装、电子电器),近几年来由于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需要驱动因素,仍然比较坚挺!但实际上内卷同样激烈,因为均仍在国内本土发展,而能出海的企业少之又少。


对于新兴领域,能源领域(石油、煤炭、矿产品)需求增长可观;新能源(太阳能光伏及储能)也有不错的表现;医学领域呈现急速下降趋势;新材料(半导体)领域保持稳定增长。


等等......


全球TIC行业地位的变化


营收规模排名依次为SGS、Eurofins、BV、Dekra、Intertek、TUV南德、UL Solutions、TUV莱茵、DNV、Applus+、CCIC(中检集团)、ALS、TUV北德...


国内TIC行业地位的变化


营收规模(与TIC相关业务)排名前十依次为CCIC(中检集团)、金域医学、天津中汽研、华测检测、迪安诊断、赛宝(五所)、广电计量、国检集团、谱尼测试、苏试试验...


市场化业务较强且有一定盈利能力的机构有(3亿以上,排名不分先后):华测检测、广电计量、国检集团、谱尼测试、苏试试验、方圆标志、中国电研(威凯)、微谱检测、钛和检测、力鸿检验、建科股份、信测标准、沃特检验、瑞旭集团、斯坦德检测、通奥检测、胜科纳米、季丰电子、储融检测、中安和谐、倍科电子等等...

市场监管的变


近几年市场监管严查领域:机动车检验、环境检测、食品安全检测。


《关于开展检验检测市场专项整治行动的通知》、《检验检测领域综合治理行动方案》发布后,市场监管部门不断加大检验检测监管力度,持续保持对检验检测市场乱象的高压监管态势,对检验检测报告造假行为保持“零容忍”态度,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严格惩处。


对故意出具不实、虚假报告等严重违法违规行为,一经查实,一律从严从重惩处;该撤销、吊销相关资质的,坚决依法依规撤销、吊销;涉嫌犯罪的,坚决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。


笔者认为,接下来将对计量校准、电子电器、建工建材领域也将迎来严监管严查。


市场需求的变化


笔者认为,企业不应只看某些领域的规模庞大而盲目激进盲目进入,官方数据或许是真实的,但企业家更应看的是市场经济的变化、客户端的需求变化,并重新衡量企业自身的能力,大型机构抗风险能力强有能力亏损,但中小型机构一旦从盈利变成亏损,就很难再回头!因此,深耕好自身主业是当下所为,更要重视现金流的问题,只有现金流处于良性情况,并能稍有盈利,那就是活下去的根本。


行业增速明显放缓,大型上市公司的内生增长同样是非常困难(有些基本是依靠并购来维持一定的增长,有一些是靠前期布局的新业务培育获得增长),对来企业的业务能力,现阶段依靠品牌影响力、诚信度、服务意识、创新能力、新的商业模式来获得客户认可为主,除此之外,企业经营管理同样非常关键,企业管理不当,业务能力再强也难以保持。


策的变化


或许我们常能看到市场信息上关于检测行业的相关利好政策出台,但试问一下,有多少中小型民营机构能获得过相应的政策支持?房租水电降低了吗?员工薪资减低了吗?企业运营成本降低了吗?企业拿到不错的补贴了吗?行业里有很多不错的机遇,但有多少企业可以把握了?因此,中小型民营企业还是得靠自己!只有自己强大了,才能从黑暗走向光明。


总体来说,笔者认为行业最好的政策就是能快速洗牌,将“劣币驱逐良币”的现象逐步回归良性发展!举个例子,新能源汽车行业2008年开始兴起,2013年规模化进入私人领域,2016年保有量达到100万辆,行业洗牌始于2017年(新能源汽车补贴开始退坡,骗补的企业多不胜数,最终导致许多依赖补贴生存的小型新能源车企无法继续运营,行业开始第一轮大洗牌‌),经过2018~2020三年的洗牌,许多小型车企因无法承受市场竞争和政策变化而倒闭,留下的是有一定实力的大公司,与此同时,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,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整合‌;自2021年起,随着财政补贴逐渐退出,市场竞争更加激烈,一些在上一轮洗牌中勉强存活的车企也在这一轮竞争中倒下,同时,新的车企如果没有核心技术和良好的经营策略,也难以在市场中立足‌;至今,新能源汽车已进入了一个理性发展期,品牌也从原来最多时超过100家,但现在只剩下不到20家了。

上市公司经营情况的变化


根据新浪财经数据显示,曾经盈利能力不错的上市公司,2024年净利润亏损的上市公司持续增多,比如谱尼测试预计亏损3.3~3.8亿元,金域医学预计亏损3.5~4.5亿元,西测测试预计亏损1.16~1.65亿元,兰卫医学预计亏损1.07~1.57亿元,安车检测预计亏损1.7~2.8亿元,实朴检测预计亏损5000~7000万元,思科瑞预计亏损2125万元,达安基因预计亏损7.4~9.9亿元,华大基因预计亏损7.5~9.2亿元,利扬芯片预计亏损5200~7000万元,深圳瑞捷预计亏损2200~3400万元,等等...


行业并购活跃度的变化


2024年检测行业并购案例共21起,其中华测并购5起、建科股份3起、上海建科2起,其他中检集团西高院、浙江国检、微谱检测、建研院、威凯、同济科技、安车检测、天纺标、亚锐技术、广森科技各1起。相比2022年并购案例19起,2023年并购案例24起,2024年检测行业并购活跃度仍以一线城市或沿海地区为主。


当前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,各私募基金、上市公司或其他大中型机构对于国内的并购均采取审慎态度,叠加部分企业此前并购的标的仍存在较大商誉减值压力,除华测检测仍保持较好的活跃态势,其他大型上市公司基本按兵不动只观望态势。


企业家对于并购的期望值,2021年之前,很多领域的检测机构都基本活得很滋润,盈利水平也较理想,其心理期望估值基本高于PE10倍以上(净利润估算),一些新兴领域或利润较高的检测机构,无论是融资还是并购,期望估值更是高于20倍以上。如今看整体行业的并购估值,基本稳定在PE6~10倍左右,因为,检测行业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的PE水平大幅下降,根据亿牛网数据显示,华测市盈率历史最高127倍(2020年8月),历史最低18倍(2024年2月),当前25倍;;广电计量市盈率历史最高197倍(2020年8月),历史最低24倍(2024年2月),当前44倍。等等...


企业家心态的变化


一、危机感越来越强


对于一些新进入检测行业时间较短、业务能力一般、还没有盈利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家,胆子大的就靠造假的手段获得业务和利润,胆子小的(不敢造假的)就种种担忧,工资不能正常发放、款项收不到、业务跟不上、内部管理又混乱、现金流又差...这样,等待的就是被自我洗牌或被市场淘汰。


对于相对规范、有一定业务能力和仍有盈利能力的中小企业家,如思考自身发展难以再前进,要不就躺平,要不就通过裁员或其他方式降本增效的手段来维护企业的生存。


最让中小型企业家担心的问题仍是业务问题(绝大部分检测机构基本没有选择业务好与不好的权利),其次是核心人才流失的问题,最后是现金流的问题(应收账款压力大)。


二、应对策略


1、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和专业度,价格战或许不可避免,但技术能力、市场应变能力、服务质量以及客户关系可以重塑。


2、加强内部管理,优化流程,提升团队效率,想尽一切办法降低成本。


3、企业家及高管走向前端市场,避免高管“大门不出二门不迈”的现象。


4、积极主动走出去向优秀企业学习来提升各项能力,积极寻找方向及出路(并购或抱团发展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