实验室现场评审是检验管理体系有效性的 “大考”,评审员的提问往往直击关键环节。今天为大家整理了30 个高频问题及通俗解答,结合实际案例,帮你轻松应对评审!
1. 质量方针和目标如何制定?怎么落地?
问题本质:考察管理层对质量战略的理解与执行能力。
答案要点:
- 制定逻辑结合行业特点、客户需求和法规要求。例如,某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方针是 “科学精准、公正高效”,目标设定 “检测报告及时率≥95%,客户满意度≥90%”。
- 落地措施
- 质量监督员每月检查各部门目标进度,如发现报告延迟率超标,立即分析原因(如设备故障)并整改。
2. 如何确保体系沟通有效?
举例:某实验室建立 “三级沟通机制”:
- 日常沟通
- 定期会议
- 重大事项用 OA 系统发布体系文件修订通知,要求全员签收确认。
3. 纠正措施 vs 预防措施,到底啥区别?
4. 如何保证管理体系有效运行?
关键动作:
- 培训到位组织 “文件通读会”,让检测人员现场演练操作流程;
- 监督闭环质量监督员每周抽查原始记录,发现漏签问题后,立即要求整改并纳入月度考核;
- 评审改进管理评审中根据客户反馈,新增 “加急样品绿色通道” 流程。
5. 如何保证检测结果准确?
人、机、料、法、环全控制:
- 人员持证上岗,定期参加外部培训(如参加 CNAS 举办的化学分析技术培训班);
- 设备每台仪器贴三色标识(绿 - 合格、黄 - 准用、红 - 停用),故障后需重新校准并评估历史数据影响;
- 方法优先采用国家标准,如《GB/T 5750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》,非标方法需客户签字确认。
6. 为何要参加能力验证?
案例:某食品实验室参加 “食用油酸价检测” 能力验证,发现结果与参考值偏差较大,追溯发现是试剂配制错误。通过整改,后续比对结果均为 “满意”,客户信任度显著提升。
7. 你的岗位职责是什么?
回答模板:
“我是化学检测员,负责按《化学分析作业指导书》完成样品前处理和上机检测,确保原始记录完整(如记录温度、仪器型号、数据修约),并在报告审核前完成自查。”
8. 如何保护客户机密?
实操措施:
- 非授权人员不得进入样品室,客户现场见证时需签署保密协议;
- 曾有客户送检新产品配方,实验室通过全程监控 + 专人保管,确保信息未泄露。
9. 质量监督和内审有啥不同?
| | |
| | |
| | |
| | 内审发现采购流程缺少供应商评审记录,要求重新梳理制度 |
10. 设备故障如何处理?
正确流程:
- 追溯故障前 3 天数据,发现某批次样品结果可疑,重新检测并通知客户。
11. 合同评审要审什么?
案例:客户委托 “土壤重金属检测”,实验室需确认:
12. 原始记录怎么写才规范?
易错点提醒:
- 禁止刮擦修改,错误处划单杠并签名(如 “20.5℃” 错写 “25.0℃”,应划掉后旁注 “20.5℃ 张三”);
- 数据有效数字需符合方法要求(如天平读数应记到 0.0001g)。
13. 如何应对停水、停电等突发事故?
问题本质:考察实验室应急管理能力。
答案要点:
- 应急预案制定《安全与环境应急程序》,明确停水 / 电时的操作:
- 停水:优先使用储备蒸馏水完成紧急检测,非关键项目暂停;
- 停电:启用备用电源(如 UPS)保存数据,关闭高温设备(如马弗炉),来电后检查设备状态。
- 案例
14. 客户投诉如何处理?
标准流程:
- 登记受理5 个工作日内确认是否受理(如客户投诉报告延迟);
- 调查整改质量办牵头调查,若因流程漏洞导致延迟,优化样品流转时间节点;
- 反馈闭环15 个工作日内书面回复处理结果,附改进措施(如新增加急订单标记)。
案例:客户质疑重金属检测结果偏高,实验室复检后发现是样品前处理误差,重新出具报告并减免检测费,客户满意度提升。
15. 如何选择检测方法?
原则口诀:
- 有国标用国标(如 GB 5009.12-2017 食品中铅的测定);
- 无国标选行标 / 地标(如农业农村部公告的农产品检测方法);
- 非标方法需客户签字 + 技术验证(如某企业委托的新材料检测,先用自研方法通过比对验证)。
16. 结果质量控制有哪些方法?
常用 6 招:
- 内部比对两名检测员对同一样品独立检测,结果偏差≤5% 为合格;
- 标准物质每批次检测插入标准品(如质控样 COD 值为 500mg/L,实测 495-505mg/L 为有效);
- 留样再测季度随机抽取 5% 已检样品重新检测,验证结果重复性。
案例:某建材实验室通过 “不同方法比对” 发现,同一材料的甲醛释放量用分光光度法与气相色谱法结果差异显著,经排查是前处理温度控制不当,整改后结果一致。
17. 设备为何要做运行检查?
通俗解释:
- 校准是 “定期体检”,运行检查是 “日常监测”。例如,气相色谱仪每天开机后,用标准气体测试峰面积稳定性,若波动超过 10%,需排查气路泄漏或色谱柱老化问题。
18. 检材管理有哪些红线?
关键要求:
- 唯一性标识每个样品贴唯一编号(如 “2025-06-09-001”),从收样到归档全程追踪;
- 状态分区
- 留样期限化学样品留样至少 6 个月,客户要求延长的依合同执行。
案例:某法医实验室因检材编号重复导致报告混淆,整改后引入二维码标签,扫码即可查看检测进度和责任人。
19. 如何正确使用认证标志?
禁止行为:
- 不得在样品包装上贴 CNAS 标志(易误导客户认为样品 “通过认证”);
- 报告中含非认可项目时,需明确标注(如 “* 本项目未获 CNAS 认可”)。
正确示例:报告封面左上角印制 CNAS 标志 + 证书编号,非认可项目用 footnote 说明。
20. 授权签字人如何核查报告?
核查清单:
- □ 样品编号与委托单一致(如委托单 “土壤 20250601” vs 报告 “TR-20250601”);
- □ 检测人员持证上岗(如张三的证书有效期至 2026 年 12 月);
- □ 设备校准在有效期内(如天平校准日期为 2025 年 3 月 1 日,下次校准 2026 年 3 月 1 日)。
21. 如何理解 “持续改进”?
落地场景:
- 通过内审发现 “原始记录签名不全”,新增电子签批流程,减少纸质文件流转时间;
- 管理评审中根据能力验证结果,投资购买新设备(如高分辨质谱仪),提升复杂样品检测能力。
22. 为何测量需要溯源性?
类比说明:
- 如同 “身高测量需用标准尺”,检测数据需追溯到国家基准。例如,pH 计每年送计量院校准,确保测得的 pH 值与国家标准一致。
23. 如何保证公正性?
制度保障:
- 签署《公正性声明》,禁止检测人员参与样品生产、销售;
- 曾拒绝某企业 “降低不合格项” 的不正当要求,维护第三方公信力。
24. 发现偏离程序怎么办?
正确动作:
- 检测员发现未按标准温湿度检测(如规定 25±2℃,实测 30℃),立即暂停实验,报告质量监督员;
- 监督员评估影响:若数据无效,需重新检测,并在记录中注明 “因环境偏离,原数据作废”。
25. 质量监督员 vs 内审员,职责区别?
26. 预防措施如何落地?
案例:分析发现近 3 个月 “样品交接错误率” 上升(从 1% 升至 5%),通过鱼骨图分析原因是 “收样人员培训不足”,采取预防措施:
27. 非标方法如何获得认可?
流程:
- 纳入管理体系文件(如《非标方法作业指导书》)。
举例:某新材料实验室开发 “纳米涂层厚度检测” 非标方法,通过与高校合作比对验证后,用于客户委托检测。
28. 突发安全事故(如火灾)如何处置?
应急步骤:
- 事后召开事故分析会,修订《消防安全手册》,增加易燃试剂存储限额
29. 授权签字人是什么角色?
通俗定义:
- 实验室的 “质量守门员”,负责在报告上签字确认:数据准确、流程合规、符合认可要求。
- 如同 “医院检验报告需主治医生审核”,授权签字人需对报告质量负主要责任。
30. 如何理解 “记录是证据链”?
案例:某实验室因客户投诉 “报告数据造假”,凭借完整的原始记录(含仪器图谱、环境监控记录、人员签名),证明检测过程规范,成功化解纠纷。
要点:记录需可追溯,如 “2025 年 6 月 5 日检测员李四使用编号 A012 天平,在温度 23℃、湿度 55% 条件下完成称量”。
- 全员参与从管理层到检测员,都要熟悉体系文件,避免 “一问三不知”;
- 证据说话回答问题时结合记录(如 “去年内审发现 3 项不合格,已在整改报告第 5 页附纠正证据”);
- 持续改进评审不是终点,需通过日常监督、管理评审不断优化流程,比如将客户抱怨处理时间从 7 天缩短至 3 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