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检验检测领域,飞行检查是一项至关重要的监管手段。它能有效保障检验检测机构的规范运作,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。那检验检测机构飞行检查到底查什么呢?本文将为您详细解析。
文件比对与实地核查:抽取有关申请文件与实际情况比对,重点核查法律地位、技术能力、人员情况、设备清单等;抽取典型(大型)检测项目、仪器设备、环境设施进行核查,确认其具备相关设备、设施、标准物质、耗材及相关检验检测人员,并与申请资质认定时提交的申请资料一致。
人员与业务量匹配性核查:核查机构人员名单,评估业务量与员工人数的匹配性,对明显不合理的进行标注,提醒监管部门后续监督;核查检验检测机构的人员管理制度,是否明确规定要求员工不得在两家检验检测机构从业;抽取部分员工档案,查看是否具有完整的劳动合同。
场所与环境核查:检验检测机构的固定、临时、可移动或多场所检测地址应具备自有房产证明、房屋租赁合同等证明材料。标准中明确规定环境要求时,对涉及空间隔离、电磁场的隔离和生物安全等进行有效隔离。食品检测室设施设备应有效隔离,避免交叉污染。实验室的设施环境应合理布局,做好通风、采光、喷淋、废弃物处置等。
设备配备与管理检查:检验检测机构应按产品标准要求正确配备检测用仪器设备、软件、标准物质。应制定仪器设备年度总体计划,对设备的采购、验收、检定校准、使用、维护保养进行明确规定。重点检查设备检定 / 校准是否在有效期内,有合格的检定标识。
变更申请核查:检验检测机构的名称、检测地址及法人性质发生变化;法定代表人、最高管理者、技术负责人、授权签字人等关键人员发生变化;资质认定检验检测项目自行撤消;检验标准、方法标准发生变更,均应及时向资质认定行政审批部门提交变更申请。
应在资质认定证书确定的能力范围内从事检验检测活动,不存在超出资质认定证书固定检验检测能力范围,擅自向社会出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、结果的行为。检查资质认定证书附表、随机抽取检验检测报告、原始记录:
是否有制度规定依据取得资质认定的范围开展检验检测活动。
审核检验检测报告,是否存在超出资质认定证书规定的能力范围、地址范围、时间范围(空档期)以及授权签字人签字范围出具报告的情况。
核查当前有效和最近一次换证前资质认定证书的有效期。
抽取最近一次复查换证前后的检验检测报告,检查日期并与资质认定证书有效期核对。
抽取当前评审周期内主要产品(参数)的检验报告、原始记录20份。
原始记录信息应真实、准确、充分、具有可追溯性,能够支持还原检验检测过程。随机抽取检验检测报告及相关原始记录进行核查、并与证书附表核对:
所检技术参数是否配备了正确的检验检测设备设施或标准物质。
原始记录与检验检测报告之间是否存在可追溯性。
追溯原始记录、设备设施使用记录、标准物质使用记录、样品流转记录及实物样品和编号等。
检验检测报告的编制应规范,格式严谨,信息充分,数据表达准确,计量单位正确,结论明确。应制定资质认定标志、检验检测专用章的使用规定,并正确使用。随机抽取检验检测报告,核查以下内容:
信息是否完整,是否缺少环境条件信息、样品信息、检验仪器设备信息、检验地点信息、客户信息;依据标准、检验方法等信息。
依据是否明确,数据是否准确并符合资质认定相关要求。
报告编号、页码是否完整、清晰。
对CMA标识使用是否正确。
不存在一般性错误。
机构应制定资质认定标志、检验检测专用章的使用规定,有检验检测专用章及机构公章意义法律地位的授权文件。
在检验检测报告中正确使用资质认定标志及加盖检验检测专用章。未加盖时,注明 “内部参考,不具有对社会的证明作用”。
不存在未经检验检测出具报告结果;擅自篡改数据、结果,出具虚假数据和结果;伪造检验检测报告等违法行为。具体检查方式如下:
检查检验检测机构的《质量手册》和《程序文件》,查看是否有禁止不检验出报告、篡改数据出具报告以及出具虚假报告、伪造报告等行为的规定,以及规定的可操作性。
随机抽取20份检验检测报告,核对相关原始记录(包括样品接收、流转、设备使用、人员上岗记录,人员培训记录,检测结果及计算过程,客户合同等),分析原始与检验检测报告的可追溯性。
抽取同一客户不同时期或同类客户同一项目的检验检测报告,核查是否存在数据雷同情况。
按要求向资质认定部门上报年度工作报告、统计数据等信息,完成网上自查。核查检验检测机构的《质量手册》和《程序文件》,是否明确规定按资质认定管理要求定期上报《年度工作报告》和《统计数据》,查看近几年相关材料核实落实情况。
对社会公布社会责任报告,国家质检中心还应向认监委上报《社会责任报告》。核查《质量手册》和《程序文件》是否规定编制并公开《社会责任报告》,查看近期公布的社会责任报告材料。
总之,检验检测机构飞行检查涵盖多个方面,旨在全方位监督检验检测机构的运营情况,保障其检测工作的科学性、公正性和准确性。通过严格的飞行检查,推动检验检测行业的健康发展,为社会提供可靠的检测数据支持。